2023 年 9 月 22 日

你家的餐桌習慣合格嗎 ?從餐桌開始的四週秘密攻略

我突然意外發現一本符合我經營這個網站裡念的書,而且裡面有好多專家學者的實驗研究結果,都讓我更相信飲食的奧妙。

餐桌~

一個家庭的連結,全家人交流的場所。

不管是白天還是夜晚,這裡是全家人情感發酵的地方,在餐桌上對話會有溫度,傾聽會被了解,一家人的心會改變,我們有多久沒有一家人一起用餐了呢 ?

餐桌教育才是人生最初、最棒,也是最長久的教室。

你家的餐桌習慣合格嗎?你聽過少食、個食、偏食、孤食嗎 ?

相信偏食不用再說,大家都了解。

個食,就是最近很流行的,各自享用各自喜歡的餐點。

少食,俗稱減肥餐。

孤食呢 ?就是一個人吃飯。

還記得之前有一部陸劇,我家老姐說:怎麼看他們一天到晚都在演吃飯呀!

就是杉杉來了,讓大家看一下,孤食的男主,竟然說女主很『下飯』!

你知道餐桌上的爸爸,比平常想跟孩子談心的爸爸,來的更容易親近嗎?

爸爸這個角色,通常跟孩子多多少少都有些距離,尤其在亞洲社會更是如此。

即便現代爸爸不想受到上一代父輩的影響,努力的與孩子們親近,但是從小並沒有太多與父親親近的經驗,所以導致現在與孩子溝通上還是有一些些障礙。

但是在吃飯的時候就不一樣了,吃飯的時候有飯菜可以轉移注意力,就算是不太會聊的爸爸,也可以從今天吃的食物開啟話題。

小一點的小孩,可以跟他介紹食物,並請問他的喜好程度,好奇心重的孩子會幫忙開啟更多話題。

那孩子越來越大,尤其進入青春期,孩子跟父母之間會有很多隔閡與尷尬,在餐桌用餐就可以自然的聚在一起,然後爸爸可以用自己的工作來做些話題的開頭,也許這個年紀的孩子並不會有太多回應,但是,他只要跟我們一起吃飯,他絕對就有聽到餐桌上的總總談話內容。

不過老話一句,不要在吃飯的時候教訓孩子。相信做父母的也不想在吃飯的時候吵架,對吧 ?

餐桌上的奇蹟一書(請按我)裡面有張『爸爸角色診斷表』大家可以試試呦!

((另外,書裡有十一位傑出人士的餐桌故事,其中也有前美國總統歐巴馬喔!))

你聽過一部老電影「飛越杜鵑窩」(請按我)裡面說的曾經得諾貝爾獎的「腦白質切斷術」 嗎 ?

它是用來治療暴力傾向的精神分裂症狀,這手術不會造成運動與認知能力損害,但是對業務方面的自發性、積極性全都消失,也無法自己尋找動機、對事物都失去興趣。

會提到這個是因為,其實青少年時期的腦袋,這個部分(前頭葉)還沒發展成成人的樣子。所以他們無法自己自動自發的去思考一些事情,需要成人在旁協助他們去想一想問題所在,並且做適當的引導。

所以,餐桌上的大人們,就可以利用這個機會,好好的和孩子聊聊生活與未來。

你相信原來青春期孩子的腦袋,是渴望親情與家庭時間的嗎?

跟大家分享一齣日劇「初戀那天所讀的故事」請按我

因為裡面有說到,如果在青少年時期,失去用大腦思考自己的未來的機會,那麼就會像這部片的女主一樣,長大成人以後,卻發現自己不像個『大人』。

女主從小到大的目標就是考取東京大學,因此,他的媽媽不斷的督促著她,直到他考完放榜的那天,她擠出笑容鼓起勇氣跟媽媽說,她沒有考上。

然後換來媽媽無情的一巴掌。

從那一天起,她的人生完全掉到谷底,錯過青春期,她發現自己錯過很多,而且變成無法思考自己未來的大人,人生好像除了完成父母的期待之外,再也沒有值得努力或考慮的事情了。

然後,不良分子男主,因為失去媽媽之後也怪罪爸爸不重視家人,成天和同學混在一起,但是,他還是很渴望與爸爸親近也想得到爸爸的認同,因為女主的一些話啟發的他(女主偶爾的成熟樣),所以讓他思考自己往後的人生該是什麼模樣。

好的,重點不是推薦日劇要你追蛤~~~

而是,當我們人生每個階段,其實都有必須經歷的、必要靠自己思考的,這樣當我們長大成人以後,才能擁有更多的東西來面對未來。

本文重點,『你家的餐桌習慣合格嗎?』教你找回失去的餐桌,四週改造計畫

第一星期~讓孩子自己守住餐桌

全家人必須一起用餐,要固定時間與位置,一定要自己吃飯,電視手機一定要關掉。

要固定每個人的座位,也要讓每個人清楚自己的順位,然後不要吵架(哈哈哈,又強調了,因為不罵小孩真的不容易耶)。

延伸閱讀~想找好用的兒童餐椅

第二星期~強化自我調節能力

長幼有序,這也是心理學裡的家族排列強調的。

餐桌上每個人都有發言權,但是如果比你年長的人要說話,我們要先學會聆聽。

比較小的孩子,通常說的都不是太完整,我們可以在他們說完之後,把句子完整的再說一次,也請孩子仿說一次。

第三星期~熟悉家人的對話方式

成人要主動投出『開放式』問句。

也引導孩子說出比較長的句子。

第四星期~把餐桌教育的效果,拓展到其他領域

適當的獎勵。在我們家的餐桌旁有個大冰箱,冰箱上有孩子的乖寶寶印章,孩子跟爸爸約定,每天說說自己發生的事情,然後有特別需要嘉獎的,就可以得到更多印章。

如果孩子可以不受父母的約束,自己可以遵守規則,這就達到規則內化的效果。

我們也可以在這個階段教導孩子,如何觀察他人的情緒。孩子在回顧一天生活的時候,不只問孩子的感受,也可以問問他覺得同樣的事件底下,其他人會有什麼想法呢?

最後,

想跟你說,

不是每個家庭都有辦法做到晚餐聚會,像我們家就是早餐相聚。

所謂的完美餐桌並不存在,唯有為了能聚在一起的每位家人(有犧牲睡眠的,工作堆積的,努力喬時間的)所做的努力,才是最美好的。

祝福你,

越吃越幸福!

rusian ye

我是rusian,一個正在開始享受個人生活的媽媽,喜歡小孩和甜食,還有用兩條腿努力逛街~ 出生在桃園,在新竹成長,現居桃園~ 享受家庭生活之前,我在托嬰中心,幼兒園,特教機構,家庭托育當中,都是擔任一個照顧者的角色~ 2019年開始,開啟我的斜槓新生活~ 身為天主教的年輕人,也花了一些時間在教會團體~ 不過平時最愛的還是上瑜珈課,能身心舒暢呀~

View all posts by rusian ye →

10 thoughts on “你家的餐桌習慣合格嗎 ?從餐桌開始的四週秘密攻略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