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國餐桌上的10堂食育課

看了這本書讓我驚訝與顛覆我對孩子飲食教育,其中有~
不推小小孩自主性進食,覺得很野蠻
他們認為孩子長大自然就會吃飯,讓幾個月大的孩子吃的到處都是,根本不尊重食物。
孩子在小小的時候最優先要學習的應該是品嘗食物,再來是餐桌禮儀。
反觀我自己,因為讓孩子自己動手吃(雖然孩子有自己決定吃多少),但是他卻沒有學習到對食物的尊重。

不習慣的新食物就先磨成泥
在法國幾乎家家戶戶都會準備一台食物磨泥器,而且多半是有加熱功能的。
作者有提到他想讓孩子嘗試新食物的時候,是先讓孩子認識食物的味道,然後循序漸進的認識食物原型。這樣孩子的接受度會大大提升。
反觀我自己,我每次準備的食材都是那幾樣,不會煮的食物就不想買。
餐桌禮儀比吃得多少還重要
法國孩子知道吃飯是要遵守規矩,同時也知道吃飯是享受時光。他們是因為能有機會好好品嘗食物而遵守規矩,不是成人一昧的規範而已。
反觀,我習慣直接制定規矩,而沒有讓孩子明白到底是為了什麼。
各式各樣的食物都能吃,什麼都吃就不用了解自己少了什麼營養素
作者到法國旅居的期間,看到大家會吃各式各樣奇特的食物,而且是他們生活周遭有的,不是那種特地空運過來的食材,例如:下雨天到外面抓蝸牛回家烹調,或是海邊石頭下的生物。
所以,法國人不覺得認識食物中的維生素有多重要,因為他們認為吃下各式各樣的食物,身體自然什麼營養都有了。
反觀我,一直在乎哪種營養沒吃到,而沒有多樣嘗試的心。

吃飯不用管時間太長或太晚、小孩是否能坐得住,因為不管如何都得等到用餐結束才能離開
法國人的晚餐時間通常都很晚,吃完一餐都十一二點。尤其出門在外參加聚會或是到餐廳用餐,都會看到體力不支的孩子東倒西歪。
但是他們的家長不會因為孩子累了就草草結束晚餐,他們會讓孩子在兒童椅上小睡一下,或是旁邊躺一下,等晚餐完美結束才會帶孩子回家。
重點是,這過程中~孩子不吵不鬧,因為他們知道、也習慣這樣的生活方式了。
反觀我一直以來都是看孩子的狀況而定,也許~孩子的不穩定是平常沒有一個規律而造成。

不要把食物當獎勵或是讓孩子暫時安靜的物品
這一項真的是我們認為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。隨時在包包裡面準備一些小餅乾,如果孩子鬧或是餓了就可以抵抵饞。
但是,這樣做其實是本末倒置。
反觀我們捨不得孩子餓一下,我們不想動頭腦解決孩子哭鬧的問題,我們只想要一個乖乖牌。給小點心讓他們安靜,要他們乖乖;給正餐也希望他們乖乖吃完。
卻不反思,肚子沒有很餓的孩子,看見食物興致缺缺的孩子,哪可能像我們想像的好好吃飯。
食物就用最簡單的方式烹調就好
我是一個不太會料理食物的媽媽,曾經看書或是看影片學習新的料理,希望透過料理食物的變化吸引孩子,讓孩子吃得更多更好。
但是這維持不了多久,備菜烹煮、洗鍋洗碗盤,只會讓我回到想外食的輕鬆美好。
但是作者說,他觀察到,大部分法國家庭的料理方式都很簡單(留住食物最原始的味道),而且不太使用太多的調味料。
反觀我一直想學習多樣烹調方式,不如先練習買多樣食材開始。
學習感受自己的滿足感而不是飽足感
我們常聽到減肥的人很辛苦,都只能吃幾分飽。破功的人通常是受不了誘惑,他們是過不了『滿足感』這一關。
反觀我們不習慣欣賞食物和細細品嘗食物,當然也不會教孩子去感受這些,因為我們最看重的是量。
要培養孩子是肚子餓的高興地來到餐桌旁
書中說到,餐桌上,飢餓是最佳的調味料。
肚子餓是沒有關係的。法國人不只教導孩子品嘗食物,也教孩子認識飢餓感。
反觀我帶孩子的習慣,一餓就塞奶、一吵鬧就塞奶,孩子到了現在四五歲,還是常常因為不想忍受飢餓而吵鬧。而且無法好好學習等待。
父母自己享受飲食,不會逼迫孩子吃東西,也不會輕易認定孩子不吃什麼食物
法國餐桌上,只會聽到「你嘗試看看,這是我為我們煮的好吃的菜」不會是~你看你又不吃這了~
法國餐桌上,孩子不吃的食物會出現十幾二十次,然後他們會反覆聽到,這很不錯,你嘗看看。不是~我孩子每次都不吃某某某,他不喜歡吃那個。
反觀我們常會把,他這個不吃或是他那個不喜歡掛在嘴邊。
父母不會問吃了什麼吃了多少,他們只會教導孩子細細品嘗食物,感受口感、味道香氣。
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餐盤,是否要把自己那一份餐點吃光光,是孩子決定。用餐過程中只會聽到父母說:今天的食材是哪來的,怎麼烹煮,吃起來是什麼感覺,配上什麼一起吃更是絕佳口感之類的。
然後看到大家吃得津津有味的樣子。
反觀我家,我最常需要練習欣賞食物。而不是一有壓力就要求孩子把什麼東西吃光光。
不要問小孩今天想吃什麼
吃什麼,時麼時間吃,在那裡吃,這三個問題是大人的問題,不要詢問小孩的意見,也不要被小孩左右。
反觀我以前,常常會因為怕孩子吃太少,被嫌太瘦,所以就問孩子想吃什麼,或是想吃就吃。這樣反而讓孩子的飲食越來越侷限。
(延伸閱讀~你家的餐桌習慣合格嗎?)
雖然說我們不什麼都像法國人,我也不是法國迷,但是,他們有紀律的飲食,真的讓孩子長成我們希望的樣子,這讓我非常心動。
所以,我可以好好學習其中的精隨,稍作改變也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。

作者整理~法國教出不挑食小孩的10大飲食準則
準則一:威嚴式家庭飲食教育
爸媽們~孩子的飲食教育由你們做主
威嚴式家庭飲食教育的訣竅~不是專斷式的全面掌控
只需要決定如何吃,何時吃,讓孩子知道為何而吃,明白吃了什麼。
避免說問句。例如~要過來吃飯了嗎?要說,現在是吃飯時間,請過來吃飯了。
準則二:避免情緒化飲食
食物不是安撫物,不是用以轉移注意力的東西,不是玩具、不是誘餌、不是獎賞,也不是紀律的替代品。
避免情緒性飲食的訣竅~教孩子找到好食物,而不是避免壞食物。
正向教育很重要,而且能放大好食物的優點,討論好食物的時間相對變多。並且把焦點放在『食物是感官愉悅的來源』。
飯後甜點是『飯後』,是先吃飯後吃甜點,是順序的問題。所以不要說~不吃飯就不能吃甜點這樣的話,而是讓不吃飯的孩子,只吃下他那小小一份甜點,然後堅持到下一餐才讓他吃東西。
準則三:飲食時間表和飲食選擇
父母安排用餐時間和菜單。小孩吃大人的食物:沒有替代品,也沒有應孩子要求臨時煮出來的食物。
飲食時間表和飲食選擇的訣竅~一天至少要有一餐是固定時間,然後全家人一起坐下用餐。
觀察自己家庭裡的作息,是否沒有留下好好吃一頓飯的喘息時間。
可以和家裡較大的孩子討論一周菜單,決定後孩子就不能隨意更改。
準則四:一同用餐
飲食是一種社交。和家人坐在餐桌旁一同用餐,心無旁鶩。
一同用餐的訣竅~沒有電視,沒有任何點子產品。我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餐桌之中。孩子如果發現父母沒有專心吃飯,他們也會趁機搗蛋。
讓用餐也有儀式感,每個人可以輪流說說自己想分享的事情,也可以邀請長輩或是朋友來家中一起用餐。
準則五:吃多樣化健康食物
吃彩虹七彩的蔬菜。同樣的主菜一星期不吃超過一次。
吃多樣化健康食物的訣竅~每周要吃的主菜不要吃超過一次,喜歡吃的菜可以搭配沒吃過的菜一起出現。
準則六:嘗試陌生食物
應付挑食的人:你不必喜歡它,但你必須常常它。
應付挑食的人:你未必要喜歡吃,但是你必須得吃。
嘗試陌生食物的訣竅~目標是要讓孩子對陌生食物感到好奇,對吃陌生食物感到自在,以及他們真的不想吃的時候,知道如何委婉地回絕。
盡早開始嘗試新食物,嬰幼兒通常都很捧場。到了兩三歲是孩子還怕嘗試新東西的高峰期。
別強制性的逼迫孩子吃東西。說吃吃看這個你會喜歡它的,比說吃這個對你很好,來的好多了。
不要單獨端上陌生食物(可以少量混在其他菜餚當中),也要確保餐桌上有孩子喜歡的食物(至少一樣)。
端出陌生食物,並且鼓勵孩子吃下去的過程,需要花比較多心力,所以千萬不要挑自己精神體力不佳的時候。
準則七:吃零食
限制零食,最好一天一次(頂多兩次),而且晚飯前一小時絕對要避免。在兩餐之間覺得肚子餓其實無訪。在正餐時,吃到滿足而不是吃到飽。
吃零食的訣竅~先教導孩子『滿足感』和『飽足感』的不同。我們吃東西是慢慢品嘗,到覺得自己吃得很舒服的時候,就不要再繼續吃下去。
鼓勵孩子去體會自己的身體,什麼是半飽?什麼時候是吃飽?
把零食想成迷你餐,是跟正餐一樣沒有加工的天然健康食物。
訂定一個適合自己家庭的零食規則。
如果孩子某一餐沒有吃很多,可以提早一點吃下一餐,但是不要給額外的點心。
記錄全家人一周的飲食,看看通常多吃了什麼?少吃了什麼?
準則八:營造快樂、放鬆的飲食氣氛
不管事下廚還是用餐,一切慢慢,慢食極樂食。
營造快樂、放鬆的飲食氣氛的訣竅~孩子天生吃東西比成人慢,那就放慢我們吃東西的速度。
讚美吃得好的人,不比較、也不懲罰吃得不好的人。
和孩子一起裝飾餐桌。
在餐桌上別焦慮、別緊盯孩子、別擔心、別急躁、保持鎮定。
準則九:吃『真正』的食物
盡量吃真正的、自製的食物,把零嘴留給特殊場合。(提示:只要是加工的東西,都不算是『真正的』食物。)
吃『真正』食物的訣竅~訂定偶爾的某天吃速食或「假」食物。
給零食之前先給水果吃到滿足。
買食物的預算,有四分之一都是買蔬菜,能有效的讓餐桌上時時有健康食物出現。
如果孩子愛吃不健康食物,不用說不能吃,建議可以說那是小孩喜歡的,你長大就不會愛了(因為孩子通常都希望自己快快長大,會用一些事情來證明自己已經長大)。
準則十:吃要吃的快樂,不要吃得有壓力
把飲食準則看成是習慣或規律,而不是嚴格的規定;偶爾放鬆一下無訪。
法國人相信,健康飲食習慣~只會在沒有焦慮的情況下培養出來(深深相信食物是生活快樂的來源)。

小結一下~
其實每個國家的飲食習慣都有能好好學習的地方,特別想推薦這一本說法國飲食的書,是因為裡面提到很多觀念,真的非常顛覆我之前的想法。
例如~我喜歡讓孩子自主性的進食,讓孩子自由的吃。但是通常長輩會覺得沒吃到什麼又浪費食物,我們夫妻則是因為想有個良好的用餐時間,所以才讓孩子有自己吃的機會。
看了此書才發現,原來我一直搞錯一件事情。我只是一昧地想孩子不要打擾我用餐。自主進食的結果變成~我有餐後無止盡的收拾,而且我並沒有享受用餐過程,所以孩子到大也沒有學會喜歡吃飯這件事。
我問自己,如果我做的所有努力,都是為了讓孩子能自己喜歡吃飯,那法國人可以教出這樣的孩子,我沒有不參考的理由。
而且作者書寫書的內容,是說自己旅居法國一年的過程,不會枯燥乏味,也不會有種學霸整理重點給你抄的感覺。反而看著看著會入迷,像看小說,一直想知道接下來他們過得如何?還會遇到什麼挑戰?
還有作者是嫁給法國人,並且真的住到法國去感受整個法國的氛圍。對於從來不瞭解法國人的我而言,真的是大開眼界。
最後~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煩惱,不一定看別人怎麼做就照單全收。活出自己的風格,越過越開心才是王道。
祝福你
越吃越開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