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發現,
那個不怕痛,常常過了就算了的兒子
竟然因為害怕被罵
變得會躲得不見人影、說謊、沒自信
最常聽到他說~~我怕被罵
所以,
他一身汗不敢換短袖,因為怕被罵、怕會感冒。
躲到大家都找不到,以為他被抓走。
還有之前動不動就大聲哭鬧、生氣就破壞東西。

為什麼?到底為什麼?
還是我哪裡沒教好?他怎麼會變成這樣?
其實,
都是因為他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委屈與憤怒。
也因為覺得他皮很厚不怕打,罵完~過了就算(我們以為)。
但是,
時常打罵之下的成長
這些其實都已經深深地傷害了兒子的內心。
在家裡,
他~~找不到心靈的避風港。

最近我很想改變
一開始
我嘗試用,在他哭鬧的當下,在他面前跳很好笑的動作、扮鬼臉
希望轉移他的注意力
不過,他已經五歲了,好像沒有用
他只覺得,我不在乎他的感受與心情。(而且媽媽好像神經病)哈哈
接著,
我改成~~在他面前靜靜地說,我知道了(是全心全意地看著他、陪著他)
如果他要求什麼事情,我會故意先一直說~可以,你可以
等到他冷靜一點,我才會加長句子~(舉例)可以,你好好說話就可以
或是,可以,等XXX以後就可以。
他會發現,被耍了
繼續爆哭。
我就再一次地說~可以,你可以
然後觀察他的眼神、聽他哭的聲音和說出來的話
如果,變成冷靜一些的哭鬧
就代表~~他知道我的要求界線在那裡了。
我就繼續說,可以,你可以(但是不再重複說我要求的規定範圍)
再加上一句,如果想抱抱,可以來找媽媽。
通常
他都是繼續哭
我也不管,就是安靜的,全心全意地看著他(的表演)
前兩次開始嘗試
他都哭很久,差不多要二十分鐘
有一次因為時間太晚,他又哭太大聲
我還有說~你看過我被社區的婆婆罵吧,那麼晚了,等等吵到大家,媽媽一樣會被罵。
我是想讓他害怕,然後克制一點
但是,威脅好像作用不大~哈哈
再來幾次的處理方式
有兩次~他破壞東西,我就沒收他最愛的玩具
等觀察期(3~5天)後,有正向表現(做家事)、有用好的方法生氣(生氣當下,可以捶牆壁或踏地板((不會影響鄰居))
或是,能說出自己感覺哪裡生氣了
就可以拿到心愛的玩具。
沒收兩回合以後,每當他要撒潑的時候,至少有管住自己當下的衝動。
而平常哭鬧
就是媽媽會突然切換成~專心看你的模式(有點讓人發毛,但是媽媽沒表現出生氣)
開始為他開場白
你剛才說的是什麼?再說多一點給我聽聽
~~這樣我才會聽得懂你的意思~~
他生氣時,一再強調
要讓別人知道,他到底要幹嘛
也讓他明白,哭~並不是溝通的語言
然後~有不一樣
在生活中會發現
他會慢慢地開始跟你說出不喜歡的感受
例如,為了叫他看稀奇東西的時候,拍他拍太大力
他回我,我不喜歡你這樣弄我,沒看到又沒有關係
當下
我真的好開心
他進步了
所以,我就不斷地稱讚他這個行為
(稱讚的時候,要說出~因為媽媽拍你太用力,你不喜歡,而且你說出來,我也聽懂了)
就是,
讓他回憶,事情的過程
起因是什麼、當下他的感受是什麼、他表達了什麼、對方接收他的意思了沒有
這都是讓孩子慢慢建立
情緒當下的言語表達能力。
能說出自己真正的感受,未來也能保護自己。
雖然現在
五歲的他還在學習~表達情緒的過程
但是這何嘗不是每個人的人生課題呢
如果
我們從小就有機會練習說出自己真正的感受
也練習不傷害的發怒
讓情緒有宣洩的出口。
我們成人也使用冷靜的方式處理孩子的情緒
不要讓孩子覺得
家不再是安全的避風港
打與罵
只能喝止一時
他們小小的心,卻是害怕得支離破碎。
小結
兒子嬰兒時期
生氣時,是會故意在坐姿的時候往後倒下
常常率自己的後腦勺。
我一直覺得壓力很大,覺得沒照顧好,他就會摔壞
為了找尋答案
我還帶他去看兒童精神科
希望找出原因,給我一個能如何治療的答案。

但是
醫生說他太小了(當時一歲多)
初步還無法看出他有什麼疾病。
當下一則以喜一則以憂
喜的是~他應該沒有問題
憂的是~他沒問題?那我能怎麼教育他?
我沒有答案。
後來
我也有過想與世界說再見的過程
做諮商、看醫生
最後
是身旁的所有人,讓我覺得我還能繼續活著。
帶孩子的辛苦,往往都是痛苦
我們成人情緒沒有出口
走向死路是必然的。
但
孩子會漸漸長大
每件事情都有轉機
我現在就是享受孩子叛逆之前
但是又能自理一切的時候
相對的身體心靈都很輕鬆(跟嬰兒期還有青春期比起來)
感謝天主讓我在這個時候看見兒子的無助
讓我還有機會陪著他一起走過人生難題
而且
剛好在台灣疫情當下
我們每天都混在一起
能天時地利人和的做訓練
沒有什麼比這更難得可貴了。
最後祝福你
越活越輕鬆